足迹
剑来陈平安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956章 国师陈平安(第5页)

  礼部侍郎董湖一个字不差,与皇帝陛下和太后娘娘禀报了小巷那边的对话。

  妇人先前开了窗,就一直站在窗口那边。

  皇帝陛下笑着点头,太后也没开口说话。

  董湖就知道今夜没自己的事了。

  只是走到屋门口那边,董湖突然停下脚步,转身先与皇帝作揖,老侍郎再起身道:"陛下,下官曾在元狩六年,得了场大病,当时都不得不辞官了,才敢与崔国师厚颜求了幅修齐治平的字帖。"

  宋和笑道:"朕自然知道此事,除了你,国师从未送给谁字帖,所以在当时,这是一桩朝野美谈,朕一样羡慕。"

  后来大骊礼部官员去往骊珠洞天,帮助朝廷与那牌坊楼拓碑之人,正是董湖。

  妇人转过头,冷笑道:"董侍郎,暗有所指说来听听,大骊官场,一向恪守国师订立的那条规矩,文与武,武与文,都只说双方听得懂的话。"

  董湖这个连元婴修士刘袈都知道的官场软蛋,不知为何,今夜面对太后的质询,老侍郎反而腰杆挺直几分,"既然太后都问话了,那么下官就说得再直白些,修齐治平四件事,自然是顺序不能乱的,而且轻重利害,大小之分,则是显而易见的。"

  妇人正要开口,皇帝宋和已经神色温和道:"董侍郎,你先回府休歇,今夜有劳了。"

  董湖与皇帝陛下作揖,默然退出屋子。

  宋和轻声说道:"母后,别生气,董侍郎只是说了一位礼部侍郎该说之话。"

  妇人点点头,离开窗户那边,姗姗然坐回位置,笑道:"犯不着跟董湖生这闲气。人不错,八面玲珑的,况且官当得也不坏,礼部衙门运转有序,董湖确是有功劳的。"

  宋和松了口气。

  话是这么说,怕就怕董湖将来的谥号一事,就会小有波折。

  母后做事情,就是这样,总是让人挑不出什么大的毛病,无可厚非,可就是偶尔会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
  宋和拿起一瓣橘子,说道:"文圣先生到了仿白玉京,与那位论道,惠泽宝瓶洲在内的三洲山河,这就意味着文庙肯定顺便会多看几眼大骊。"

  妇人笑道:"紧张什么,这难道不是好事才对吗先有宁姚不守大骊规矩,在京师重地,胡乱出剑砍人,后有文圣莅临宝瓶洲,难道还要咄咄逼人隐官年轻气盛,可以在文庙议事期间,仗着那点功劳和文脉身份,处处言行无忌,打了一个又一个,在中土神洲那边嚣张跋扈的名声,都快要比天大了,可是文圣这么一位文庙陪祀第四神位的圣人,总该好好讲理吧"

  宋和说道:"陈平安能有今天的成就,极其不易,虽然素未蒙面,但是我对此人,愿意心存敬重。"

  妇人笑眯眯点头道:"对啊,这就是你的帝王气量啊,要是小肚鸡肠才不妥当,反正你只要别怕他就行了。"

  宋和一时无言,将那瓣橘子放入嘴中,轻轻咀嚼,微涩。

  老侍郎离开皇城后,依旧乘坐那辆只是换了车夫的马车,打道回府。

  刘袈笑问道:"董大人,心情不好摊上大事了"

  董湖气不打一处来,差点没忍住就要破口大骂,你知道个屁,笑个卵的笑,一个不小心,咱们大骊朝廷就要变天!

  那个年轻隐官,与那宁姚,故意悬佩两枚刑部颁发的太平无事牌,走入京城。啥个意思,傻子都懂。

  只是老侍郎很快忍住,跟个只知修行的老古董说这朝堂的云波诡谲,简直鸡同鸭讲。

  刘袈一路沉默,只是快到意迟巷那边,才冷不丁冒出一句,"董湖,你对国师大人就这么没有信心啊"

  董湖愣了愣,眉头紧皱。

  安稳驾车的老元婴修士抬头瞥了眼远处,京城内多处灯火如昼,照耀使得京城建筑上空,就像铺上了一层雾蒙蒙的昏黄薄纱,像那灯罩。

  刘袈自顾自笑道:"官场朝政什么的,我是什么都不懂,除了修行,就只晓得一件事,哪怕如今崔国师人不在了,还是会照拂着这一国百姓,与大骊铁骑,和无数个你我之辈。别人兴许做不到这份身后事,唯独崔国师,肯定可以。"

  董湖眉头舒展,没到家门口,就要求停步,下了马车,与老元婴道了一声谢,缓缓散步回家。